最新拍卖预报

预展时间:2013年7月7日——7月8日
拍卖时间:2013年7月9日(周二)九点半开槌(全天)
联系电话:021-51701200

公司邮箱:customer@qingliange.com
拍卖公司官方网站:
http://www.qingliange.com/index.asp
{/dede:arclist}
市场动态 》
艺术教育 》
艺术新闻
《美术博览》丛书|诗画交响——黄阿忠的灰色共振地带
原创:美博艺术中心   文/ 王丹姝、图/ 黄阿忠   2018-11-21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3yk0OS1zb6skP9nEg44HA
 
诗画交响——黄阿忠的灰色共振地带
 
1.
 
天花板连日漏水。渗漏的印痕无规则地扩张着,在无人侧目的房屋一角千变万化,如同仙人变戏法。天花板下方,八岁的黄阿忠仰着头,渐渐入定。印痕的变化穿过视网膜在心灵倒映出纯粹的形式视象……
《临窗》黄阿忠 作
 
这是个天生沉迷形式的人。
 
采访那日,我和编辑部的同事在黄阿忠的工作室与他对坐喝茶。他无意间提及几十年前对马路上积水泛起的废汽油花极感兴趣,风掠过产生的油花形状的变化激发了他对绘画最初的萌动。
《2018年的第一场雪》黄阿忠 作
《克洛姆罗夫》黄阿忠 作
这让我想起罗杰·弗莱有一篇论文讨论艺术家的心理分析问题,谈及审美情感时说:“在某些人当中,某种纯粹形式的关系会激发特别深刻的情感”。
 
有一类人天生就被拣选进形式审美的王国,对线条、色彩、结构等赋形的媒介元素有异于常人的敏感,这出自于一种可以植入其他具体情感状态基底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情感,它超脱现实经验的承载,由纯粹的形式美学表达出来。
《崇明-22》黄阿忠 作
 
像这个国度里的所有人,黄阿忠对画面的操控如同呼风唤雨,但有别于他人的是,诗歌构成了他美学语言的另一极点,犹如他所禀赋的终极美学精神已经溢出绘画的表达方式而流经文学领域。
 
  2.
 
步入中外艺术史领域,文学和绘画交蕴共生的现象俯拾皆是,托尔斯泰总结出二者交流往往采用交蕴性方式,两个领域的创作技巧、功能乃至审美知觉方式的内在性的交叉移位可以不断生发新的艺术表现力。托马斯·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美术语汇多达二百多种,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直接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品评诗歌,如形容风格的“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文学和绘画,之于黄阿忠有等同的重要性。他的油画,物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植入中国画中对线条的运用,作平面化处理,物象造型简率凝重,厚拙质朴,潜伏着张力。色彩方面,色相单一而热烈,喜欢用色域广大的灰色系,用光影对比组合制造光感,营造了寂静而绚烂的诗性空间。
《崇明-5》黄阿忠 作
 
水墨则喜用湿笔,泼破渗入,形痕变化自然,有水汽氤氲的古典美学效果,又凸显西方绘画的色块语言,植入现代视觉结构,惯用细直的线条寥寥勾勒漫画感的物象,疏落鲜明,纵横交错,与散漫开来的磨痕达成了视觉上的对立统一,赋予画面秩序感,方寸之大就实现了调性的变奏。
《崇明-13》黄阿忠 作
《崇明-10》黄阿忠 作
黄阿忠的画与诗均是有一贯的品质支撑起的审美整体。评者申恒夔曾评价他的作品内部自身设置了自动形态简单化、平面化、色彩统一的造型熔炉。这句话亦可作用于黄阿忠的诗歌。
《崇明-21》黄阿忠 作
 
擅用交错的短句,形成轻快明晰的节奏,不刻意用韵而自有天然的韵感,随起伏变化的语气自由生成。语气低稳坚定,摆脱了日用语的常规逻辑,叙述跳脱,场景的转化往往不在一个层面甚至不在同一种逻辑上,但是靠有意识的规范控制句子长度( 一般是4-10 字) 且交叉错落的安排,诗歌被置于统一感和整体感中,好像诗人自身内部设置了统摄客体对象和情感观念的“造型熔炉”一般。且以黄阿忠在摩洛哥写的组诗为例:
 
在目光的尽头
 
窗外的鸟叫了
 
太阳在山后出来
 
一半照在海面
 
一半照在我身上
 
……
 
声音在海面奔跑
 
掀开窗帘望
 
传音塔上亮闪闪
 
我看见一丝丝光波
 
正在和理性散步
 
行文有拟古或古乐府整齐而错落的神韵,纷杂的意象被统过滤,留下来的部分澄静透光,营造了有透明质感的诗学空间,跟其画作“寂静而绚烂”的意境同出一源。
《崇明-6》黄阿忠 作
《崇明-7》黄阿忠 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心灵的窗户向东”、“灵魂已飞遥远的地方,依偎在羊羔旁,愿挨轻轻的皮鞭”,黄阿忠将过滤后简单的意象与灵魂并置在同一时空中,使他的诗看起来简单明了却意境沉阔,回味深远。正如他的画,不论水墨还是油画,造型涩重厚朴,走的是塞尚、毕加索、莫兰迪的路子。用同色系处理画面色相且减小色相幅度,以灰调子平衡过于炽热、明亮的色彩效果,因而画面气氛显得高尚、静谧。
工作室
黄阿忠近照
这种用色趣味在诗歌写作中反映出来,就变成对纵深感的追求。“一条碎石路,掰开沙地,通向三毛的文字”,“星星都相互照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都在岁月长河中”,他从有限的具象的此岸“掰开”了一条诗画交响互文的道路,连接无限的,非具象的彼岸。在彼岸,他的灵魂和历史、文化、宇宙,以及美的本体,一起在理性的星空下散步。
《蓝色的海》黄阿忠 作
《摩洛哥-2》黄阿忠 作
 3.
 
万历三十六年,徐霞客开始实践少年时立下的宏愿: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他头戴远游冠,一路追山涉水, “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留下徐霞客游记十二卷,标示了以职业旅行作为知识分子生活方式之一的开始。
《由利大厦》黄阿忠 作
 
交谈之间,黄阿忠几次谈到徐霞客,流露出向往。他自己也是个好旅历的人,最近刚去过地中海和摩洛哥。旅途所见所闻,于文字方面倚马可待,于绘画也能一挥而就。有些地方,在别人眼中平淡无奇,在他却可以入画入诗。他说,美的分类是游动的,审美能力达到哪个程度决定你发现美的程度,而这一切最终诉诸到对物象的取舍。
《崇明-25》黄阿忠 作
谈及这种取舍能力,黄阿忠感慨万千。三十年前他参加一个解放日报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体悟的征文活动,为此写了《梦回雁飞芦草扬》。他所分配的农场里有一个老教工,平日喜欢画画。一次无意间他看到老教工的一幅素描,芦花飞扬,船绕而行。岸上几个小童拿弹弓对准水中鸭子,作拉开弹弓状。
《摩洛哥-48》黄阿忠 作
 
黄阿忠背上画板,跑到画中的实景寻找角度,但怎么也无法重现老教工画中那清远缥缈的意境。回城后他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才领悟到原来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能跟画中场景一一对应的“模板”,老教工那幅画是由无数个美丽的现实碎片拼凑而成。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更高于生活。
 
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取舍能力,迈过现实不堪的种种,生产出美的东西?正如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样:从白里看到黑,从黑里又能看到白。第二个阶段需要更强大的心力和脑力,审美从某个层面讲是一种能糅合一切的意志力和包容力。黄阿忠作画最喜欢“灰调子”,灰色色域大,有弹性,能创造有包容性、回旋性、衍生性的空间。生生不息,延展无迹,情感的百转千回能在灰色场域里找到共时表达的可能性。
《崇明-19》黄阿忠 作
 
作画如此,作人亦然。他最讲究“画外功夫”,只有创作主体将自己锻造成“灰色场域”,才能拥有巨大的审美能量,艺术的不同声部才能在其中交响共振。黄阿忠对自我的拓展是横向的,旅行,欧洲美洲,野海丛林;读书,先秦诸子,明清小说,无处不去,无所不读。除了广,他还追求速度。创作的高产必然伴随高效,这一点有些像巴尔扎克和莫言,有时候文思奔涌的激情使其顾不得作细节的
 
雕琢;有时也是纵向的,他转益多师,马蒂斯、莫兰迪、林风眠、毕加索……但对专属自己绘画语言的坚持,他持恒而倔强。
《摩洛哥-10》黄阿忠 作
 
黄阿忠跟我们讲到有时候为了找准合适的情感载体和表现手法,时常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见的寂寞和痛苦。他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的他,在动荡中躲进阁楼里,临摹《山乡巨变》的连环画,距离今日,迩来已过甲子矣。
 
-END-
 
 
热门词搜索:

主页 > 新闻 > 艺术新闻 >